药明康德是国企还是外企,药明康德算药企吗

来源:趣学术作者:张瑞在明确承认因为架构调整会有人员变动后,阿斯利康裁员开始,业内相关报道称,有代表、地区经理甚至大区经理收到裁员邮件。对于被裁的人员,补偿方案是N+3。在接连多位核心高管从阿斯利康离职后,动荡终于从高层蔓延到一线代表。囿于中国医药发展阶段,

药明康德是国企还是外企,药明康德算药企吗

来源:趣学术

作者张瑞

在明确承认因为架构调整会有人员变动后,阿斯利康裁员开始,业内相关报道称,有代表、地区经理甚至大区经理收到裁员邮件。对于被裁的人员,补偿方案是N+3。在接连多位核心高管从阿斯利康离职后,动荡终于从高层蔓延到一线代表。

囿于中国医药发展阶段,中国和中国人民给跨国药企交的“健康税”已经够多了。作为进入中国的“网红”跨国药企,当仁不让的外资老大,阿斯利康裁员事件毫无疑问将成为行业变革标志性事件。标志着跨国药企靠过期专利药向中国收“健康税”的时代终于要过去了,中国医药行业正在迈入一个新时代。

新兴市场,其实是一个被歧视的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外资药企定义为新兴市场,所谓的新兴市场其实在某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被歧视的市场。被定义为新兴市场的国家有几个特征,首先是非发达国家,即进入工业化时间比较晚,或者进入工业化过程比较慢,仍在发展过程中;其次是,人口体量相对比较大;再次是本国缺少或极少有top50本土创新药企。

为何工业化会成为区分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标准呢?其原因在于,现代医学和现代医药体系,本质是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其发展必须依托于完整的工业化,完整的工业化包括一整套硬件和软件体系,硬件上包括工业化、现代化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则包括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以完成人才和科研能力储备,还包括一整套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等等内容。

另外,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富积累,才能玩得起现代医药产业和现代医疗服务业,完成工业化进程才能够准备好足够财富积累。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为高端医疗服务和高端医药制造买单。如果没有足够财富积累,是没有办法支撑起现代化医疗产业和医药工业的。

因为医疗产业和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虽然也能够创造营收,国民经济统计学上也是GDP的一部分,但是从本质上医疗和医药并不创造财富,它是为了降低疾病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是对原有财富的一种消耗。什么意思呢?大家去上班,这是为个人、家庭、社会积累财富,一旦生病,不仅不能去积累财富,还必须消耗之前攒下的钱。即,医疗、医药产业每赚的一分钱,都是对此前民众积攒财富的消耗,而且,这还是硬性的、不得不、必须支付的消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医疗费用支出可以称之为“健康税”。

由于新兴市场工业化进入时间晚,而现代医药工业又依托于完整工业化进程,所以被定义为新兴市场的国家本土缺乏现代化医药工业和现代化医疗服务产业,跨国药企带着碾压式的优势进入时,对新兴市场的医药工业实际上是降维打击。

本国没有定价权,被过期专利药收割财富

落后就要挨打,在数十年的降维打击下,新兴市场的医疗和医药产业体现为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新兴市场是跨国药企利用过期专利药收割财富的市场。跨国药企在新兴市场推广的主要是过期专利药,而由于缺乏有实力竞争对手,新兴市场没有定价权。这导致即使是过期专利药,跨国药企往往会以专利价甚至更高价格卖出产品。

在中国没有掌握药品定价权以前,据当时新闻报道,外资过期原药的中标价格不仅仅高于国产药物,甚至还远高于中国港澳台等地区、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价格。

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称,一项由西安交通大学在2012年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进行的调查称,去年陕西省有49种药品,采购机构以接近1.9倍于国际基准的价格向原始制造商购买专利已经失效的品牌药。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疗政策研究分析员郑宗美介绍,201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1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药物价格平均是英国的两倍。

专利药价格更贵。2013年《人民日报》发表的调查文章显示,6种外资专利药在中国香港和内地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同样规格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在内地卖24500元,而香港药房最低报价为18500港元 (约合人民币14800元),二者相差近1万元。

其次,新兴市场基本上都存在以药养医。由于新兴市场本土的医疗服务业不够发达,靠医疗服务养不出也留不住好医生,所以要靠医药工业、靠药品和器械反哺医疗服务业。日本和韩国在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以前也都是以药养医,一旦进入工业化后,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医药反腐活动,中国也会和这些国家一样。

工业化后,日韩无医药巨头的魔咒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半段,除了芯片等个别产业外,中国很多产业基本上完成了全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具体到中国医药工业,虽然像芯片产业一样,尚未完成全产业链条的工业化,但是医药工业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现代化制造能力和基本的现代化管理能力。

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为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做好的财富积累。1978年时中国人均GDP仅385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经过43余年的发展人均GDP翻了210倍。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达到12551美元。根据2021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高收入国家门槛为人均GDP12695美元,中国已经非常接近高收入国家的下限。

种种迹象表明,跨国药企靠百年前工业化先发优势,继续在中国靠过期专利药攫取利润和财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带量采购的强力推进带来了跨国药企红利时代的彻底终结。虽然凭借长时间对中国医生的高成本营销,部分跨国药企的过期专利药仍有尾延效应,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带量采购的政策助攻下,可以预见的是,过专利期药物的既有市场必将是留给中国本土药企的天下,创新与效率也必将成为中国本土药企和跨国巨头竞争的主战场。

凭借在现代医药工业的先发优势,跨国药企长期占有绝对市场红利。后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国,在医药创新的同台竞技中,医药领域发展起来能与辉瑞、AZ、罗氏、GSK等跨国医药巨头比肩的药企并不多,日本、韩国已是东亚工业化的先驱样板了,但在全球医药市场,也不过是“小玩家”。中国药企能摆脱日韩魔咒吗?中国药企机遇在哪里?

全球经济衰退预期下,中国本土药企的机遇

中国医药工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正逐渐拉近与跨国药企的差距,在中国医药工业迎头追赶跨国巨头的时候,国内外形势此消彼长也让中国医药企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最近一张通胀行星图流行起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除了中国外,几乎全都陷入了通胀。尤其是美国,今年5月,美国物物价连续超预期上行,当月美国CPI数据继续飙升,达到8.6%,继3月份之后再度创下40年来新高。美联储启动年内第三次加息,穆迪分析师瑞安·斯威特(Ryan Sweet)警告称,美联储试图打破通胀的同时,也将打破美国经济。彭博新闻也在15日的报道中预测,遏制通胀的代价往往是经济衰退,为对抗通胀而加息将导致美国经济下滑风险激增至72%。

药明康德是国企还是外企,药明康德算药企吗

对经济衰退的预期将产生遏制创新投入的涟漪效应。财健道报道称,从具有标杆属性的美股纳斯达克生物医药指数(XBI)来看,2020年biotech企业被疫情急速催热,在2021年到达顶点后,如今跌幅超过50%。全球医药投资再次进入至暗时刻。

药明康德是国企还是外企,药明康德算药企吗

中国不仅保持了低通胀,且顶住了压力,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经济预期增长5.5%左右。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策,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出台政策、投入真金白银加大对医药行特别是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与此同时,中国医药行业社会投资也在持续活跃。

药智数据《2021年中国医药健康行业投融资分析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0日,除未披露数据外,医药行业的投资总额超过3471亿元人民币,环比2020年上涨19.28%。而从融资事件总数看,2021全年达到1422件,环比2020上涨38.6%。这其中共涉及医疗健康行业1224家企业和997家投资机构。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也较2020年增加了178家。

我们相信,接下来的这十年将是中国医药工业完成重要跨越的十年,此消彼长之下,中国本土药企迎来难得机遇,有望迎头赶上并成长为世界级跨国医药巨头。

医药产业竞争的两大维度:好产品与高效率

中国特有工业化进程以及国情也为中国药企成长提供了机遇。

与日本和韩国不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且既是外向型的,又是内向型的。中国有庞大出口业务,国内市场也不容小觑。带量采购政策让中国掌握了仿制药的定价权,中国本土药企创新方面虽还不能与跨国药企匹敌,但凭借国内庞大内需市场,国家医保局通过医保谈判,让跨国巨头在全球最低价的基础再度让利,中国也拿到了部分创新药的定价权,中国再也不为创新药付出更高的价格了。

药明康德是国企还是外企,药明康德算药企吗

(图片来源:艾昆纬)

同样,和日本、韩国不同,中国有14亿多人口,广阔的地域,医疗市场需求庞大,地区差异巨大,导致中国医疗市场需求参差不齐,所以,除了比拼创新的质量和速度,即谁能够最高质量更快地研发出好产品,中国药企和跨国巨头的竞争还将在效率上展开,即比拼谁能以最快的商业与组织效率实现药品的可及性,效率的创新,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产品研发的创新。

凭借百年工业化优势,跨国药企研发创新速度和质量仍在全球市场碾压日韩企业,以创新带动商业与组织效率,但凭借中国独有的国情,中国本土药企完全可以靠商业与组织的效率来带动创新,最终实现和跨国药企的齐头并进甚至超越。

靠效率带动创新并非痴人说梦,中国在此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信息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高阶段,是传统工业化的更高层次。在信息化上,中国不仅领先了欧洲,在一些尖端技术上和美国持平,在平均发展水平上,甚至还高于美国,这是中国独有的优势,也是中国本土药企独有机遇。

医学信息传递本质上就是打破信息传递的壁垒,信息化是打破信息壁垒最有效的工具,如果能够利用信息化在效率实现提升,找到最快打破信息壁垒的手段,那么,药企就可以赚提高可及性方面的钱,为研发创新提供时间和财务积累。这也就是所谓的商业和组织效率带来创新。

两件事必须做,两件事绝不能做

未来的十年,将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十年。要抓住难得机遇和机会,中国药企有两件事情必须去做:

其一,在做好大规模仿制工业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立足中国去做医药研发创新,做医学知识从内容到形式的持续创新;

其二,充分利用信息与数据化,降低医学信息传递与服务成本,提升企业内外部透明度,持续并快速地进化成更具商业经营效率与组织管理效率的现代化制药企业。

两个事情坚决不能做:

其一,以药养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旧的方法和套路一定要抛弃。如同上文所说,后工业化国家,由于没有现代医疗,靠医疗服务养不起留不住好医生,所以必然是以药养医,但中国医疗服务能力已经逐步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现代医院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飞速提升,靠医疗服务已经可以养得起、留得住医生了。虽然,部分地方由于医疗服务仍不够发达,或者仍有惯性残留,但无论是财税与行业政策压力,还是未来发展,靠回扣赚钱的大时代已经过去了,旧套路越来越走不通了。

其次,绝对不能照搬跨国药企的旧营销套路。一方面,那是一套高定价、高成本、高利润下的营销方法,并不符合目前中国医疗保障对经济性的要求;另一方面,阿斯利康骗保事件已经揭示出,所谓的医药营销就是一个骗局,其本质是通过创造一些信息不对称,通过影响一部分可及性和影响一部分的经济性的情况下获得超额利润(为什么这么说,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详细论述,篇幅所限,这里直接说结论)。而医学信息传递本身是从疾病诊疗出发,去打破信息不对称,通过提升经济性,扩展可及性之后获得合理利润。

医药营销和医学信息传递,这两者完全不能等同,所以绝对不能再照搬跨国药企的营销模式,而是应该利用中国的信息化优势,以全新的商业、组织效率带动研发,追赶甚至超越跨国药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nshangmeitousu@homevips.uu.me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1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