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术的理解Ppt,道与术的理解视频
有的年轻同行读了我的这组小文章后给我留言,说能不能多讲一点“干货”,比如结合着文稿举例说明哪一种稿子应该怎么写。我仔细想了一番,觉得这样做很难,也无必要。之所以说很难,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我每天写一篇公众号的文章本来就有点自娱自乐的
有的年轻同行读了我的这组小文章后给我留言,说能不能多讲一点“干货”,比如结合着文稿举例说明哪一种稿子应该怎么写。我仔细想了一番,觉得这样做很难,也无必要。
之所以说很难,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我每天写一篇公众号的文章本来就有点自娱自乐的性质,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累,所以都是“千字文”,不去做进一步展开。二是如果要举例说明,势必要找到我过去曾经写过的文稿,但这样一来又要去查资料,还是比较麻烦。而且,以这些文稿举例,又有可能涉及到保密问题或者一些人和事,指向性太过明显,也不是很妥当。三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写文章这件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绝不敢说我写的东西就是好的,更不敢拿来给同行做范文来看。而且,写文章“法无定法”,想靠着“一个方子吃药”既不现实,也不需要。基于以上原因,我还是在草草回答了几个朋友的问题之后,决定放弃这个做法。
由此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研究文字起草工作的过程中,是更应当注重宏观规律的把握,还是更应当重视一些立竿见影的“小贴士”?换言之,我们到底是应当注重“道与术”,还是应当注重“技与巧”?
说起这个话题,我又不免拿一位网友的留言说话了。有个网友在读了我那篇《我经常读的几份报刊》一文之后给我留言说:“应该多读读《中办通讯》和《秘书工作》。”我在留言中回答他说:“这两个刊物主要讲一些事务性工作和小技巧,不怎么出观点,对文稿起草帮助不大。”其实,在我这句回答的背后隐藏的一句话就是,作为文字工作者,当你已经走过入门的青涩阶段之后,就应该把主要精力从学习“技与巧”转到研究“道与术”之上来了。
什么是我们文字匠们的“技与巧”呢?简而言之,就是基本的文章格式、规范的行文方式等等。这些东西基本上在公务员考试的“公文写作”课堂上都已经讲过,差不多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在网上一搜就是一大片,我们只要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对这些内容就应当不会陌生。这方面的“小贴士”能够找到不少,但在我看来,这些“小贴士”主要是对着那些平时不写材料的“业余人士”讲的。对于已经进入起草界的“专业人士”而言,这些“小贴士”早已经是我们应当迈过去的坎了,也就是说,我们“专业选手”不应当再考虑这些ABC的问题,而更应该思考比这些更高一层的问题了。
什么是我所说的“更高一层的问题”呢?那就是文字匠的“道与术”。所谓文字匠的“道与术”,说白了就是不再关注与具体的写作方法,而是更多地研究“文字背后的东西”。文字背后有什么东西?大致有这么几个重要的东西:如何通过文字工作帮助领导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如何通过文字工作当好领导的形象设计师,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道”;我们在起草的每篇文章中体现的理论和思想、问题和工作,这是我们应当关注的“术”。看出来了没有?这两样东西实际上都不属于我们写作的方法,而是工作的方法和写作的内容。我在前面曾经说过,“写稿子”实际上是“写工作”和“写思想”,这句话是说给我们专业文字匠听的。我们既然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的大门,就要按照这个行业的专业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要不然,我们的“工匠精神”从何体现呢?所以,我们起草界的同行们进行相互交流的时候,更多地要交流“道与术”,而非“技与巧”。
那么,“道与术”有没有可以速成的“小贴士”呢?很遗憾,真的没有。既然没有,我们有没有可能明白这些“道与术”呢?当然可以。在我看来,要掌握“道与术”一靠学习,而靠体悟,三靠锻炼,至于如何学习、体悟和锻炼,在这里就不再细说了,因为我这一组文章中基本上都有涉及。
实际上,我的这一组文章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本来是一些随笔,但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就写到了起草界的“道与术”上来了。尽管后面应一些朋友的要求,试图写一点“技与巧”,但从总体上看,这100多篇文章中主要说的还是与同行的“专业选手”交流的“道与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1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