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近日,又传来诈骗界的新闻。一盒盒连正规厂家都没有的“三无产品”,被伪装成所谓“国医馆”重点推荐的“灵丹妙药”,被骗子一张妙笔生花的嘴,直接卖到天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也觉得自己不会上当,每个成年人,都有一定的认知力和识别力,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我很好奇,这些人是如何上当的,就拆解了一下他们的骗术套路,希望能让更多人警醒。一、占便宜心态,免费送送送天上不会掉馅饼,免费送东西,背后必有

近日,又传来诈骗界的新闻。

一盒盒连正规厂家都没有的“三无产品”,被伪装成所谓“国医馆”重点推荐的“灵丹妙药”,被骗子一张妙笔生花的嘴,直接卖到天价。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也觉得自己不会上当,每个成年人,都有一定的认知力和识别力,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我很好奇,这些人是如何上当的,就拆解了一下他们的骗术套路,希望能让更多人警醒。

一、占便宜心态,免费送送送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天上不会掉馅饼,免费送东西,背后必有企图。

作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年人,向来不会对免费产品进行轻易尝试。

不过老年人们闲来无事,有大把时间可供挥霍,对新生事物比较好奇,又靠养老金或子女补贴生活费度日,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对价格敏感度高,对免费产品,就表现出浓厚的尝试心理。

如果有人说免费送送送,不管送鸡蛋,送水果,送牙膏,送水杯,送扇子,还是送纸巾,反正白拿谁不拿,老年人总是冲在最前面。送的产品价值越大,聚集的人越多。

之前那些办信用卡的营销人员,身边总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式礼品,只要办卡,就免费送。

占便宜心态,人人都有。

老年人贪图的是看得见的实物产品。

年轻人或中年人,贪图的是服务产品。比如赠送会员X天,赠送优惠券,赠送流量包,赠送网课,赠送奖品,赠送体验资格,赠送英雄,赠送游戏大礼包等等,年轻人和中年人其实也深陷其中。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装修界,免费装修方案,免费设计,免费效果图;

律师界,免费咨询,免费服务方案;

教育界,免费体验课;等等,不一而足。

免费赠送,充斥各行各业,受众对象,也是各个年龄阶段。

这个套路,是骗子的起手式套路,也是一些商家惯用的营销套路,仅从是不是免费赠送来看,识别骗子,并不容易。

但赠送背后,一定都有目的,是共通的。

二、情感价值需求,干爸干妈免费喊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中国作为传统的人情社会,还在向法治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传统的人情冷暖和人际交往,还在社会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80后、90后、00后的人,作为工作的主力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陪伴家人的时间极短,家人间的嘘寒问暖,更是较少。

以出生人口推算,全国迈入60岁的人口数,去年不到1200万,今年超过2000万,退休人数相应增加。

实际上,近10年间,中国已跨过第一个快速人口老龄化期。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

老人数量不断庞大,老人情感需求却无处安放,子女们疲于奔命,老人们被晾一旁,除了晒太阳,跳广场舞,打牌,散步,似乎老年人的心理,无人关心。

老年人也渴望被重视,被关心,被照顾,被安慰,老年人的情绪价值和情感需求,并不比年轻人差。

有人愿意和老年人交往,沟通,交流,谈心,带着他们兜来转去,免费吃喝,给他们讲新鲜的东西,和他们互动,听他们唠叨,老年人都会觉得比较开心或舒心。

如果免费得个干儿子,干女儿,时不时地嘘寒问暖,这感觉,和一个没人要的单身狗,突然被异性作为掌上明珠一样关爱,不免有些受宠若惊。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即便有些不明所以,或有些防备、戒备,却也乐在其中。

年轻人喜欢刷抖音,看别人的嬉笑日常;喜欢看肥皂剧,看漂亮男生女生谈情说爱;喜欢看美女帅哥直播,听人家哥哥姐姐的叫唤;都是同一个道理,满足了人的情绪价值和情感需求。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从有了互联网,有了打赏,虚情假意的爱恨,就多了起来,眼花两乱,难辨真伪。

谁说只有老年人会上当呢?

年轻男女给陌生主播刷礼物的,也多的飞起。

三、实力碾压怀疑,物化可视的信任感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并不容易打造,紧靠甜言蜜语,当然不能彻底打动无知无畏的陌生人。

但有了外在可见的信用背书,就不一样了,实力的视觉冲击感,能帮助人打消顾虑。

为什么当年的e租宝,要在北京最繁华的中心写字楼租最好的楼层当办公室,并在央视上打广告?

为什么很多P2P公司会找明星代言金融产品?

为什么张庭开的传销公司能人员火爆?

为什么很多公司卖产品都用明星代言?

因为信任,号召力和喜爱。

这种信任、号召力和喜爱,可以转移到产品上,成为产品的物化信任背书。

大牌子,大明星,大办公室,大公司,就是一种信任背书,这些所谓的背书,其实都可以用钱买到,或用钱包装,甚至可以被伪装或盗用。

可供查证核实产品信息和效果的通道太少,有职业道德的明星和广告公司也太少,中国各种产品的定价,又太随意,没有标准。

一些骗子,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外在包装和宣传推广上下功夫,就可以打消掉一部分人的顾虑。

另外,加上各种锦旗、获奖证书、宣传视频、广告、荣誉、牌匾等,多得眼花缭乱,如同集市上的人流,虽然不认识,但看着就满满莫名其妙的信任感,不免产生从众心态。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四、千人千面,准确把握用户心态和体验

现在医院挂号都得预约,预约上也得排队;排完队见到医生,也就几分钟问询;问完医生,一般也不会告诉你啥情况,只是开一堆检查单子,挨个去做排查检查;抽血的抽血,验尿的验尿,拍X光片的拍照;都得一个个排队。

等最后拿上所有检查结果去问医生,还得再预约,再排队,再问询。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最后,病人可能啥事没有,做了一堆检查,买个心安;也可能有病,要买药,也可能做手术。

至于药有没有效果,手术后能不能好,没人保证,价格更是没得谈,概不赊账,也没有承诺保证。

肉眼可见的是,医生每天面对无数病人,没有什么贴心不贴心地和颜悦色,不发脾气就不错了,病人也没有什么好心情,带着病体的痛苦和讨好医生关照的卑微,实际不过是相看两厌,又不得不面对。

骗子卖药就不一样了,颠覆了传统看病的各种毛病。

通过前期的详细问询个人情况,不但把要推广的药的药效,说得神乎其神,还说得可遇不可求。

外加上各种特定的服务待遇,比如广州市白云区的某“国医馆”,整的跟国家疗养院似的,不但看起来古色古香,去了还是VIP待遇,不用做各种不知道有用没用的检查,不用查血拍片,不用排队,只要坐在那里,“医生”全程陪同陪聊,和颜悦色不说,还嘘寒问暖,药品也是“内部供应”,病人优越感油然而生,看病的积极性也被大大激发,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看病体验。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五、非标产品,无价可查,无人监管

骗子卖的很多产品,大多是非标产品,不但难以查价,有些都难以查到生产厂家。

即便价格和厂家都能查到,价格的制定,也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根据《价格法》第6条规定:“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除依照本法第十八条规定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外,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依照本法自主制定。”

《价格法》第18条规定的产品,主要是(1)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2)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3)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4)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5)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因此,只要不是上述产品,经营者基本上想卖多少价格就卖多少价格,全看客户的病痛程度和经济承受能力。

药品属于特许经营商品,需要有相应资质,但保健品并没有资质要求,很多只要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就行,这些保健品,只要能吃,吃不坏,就有人敢卖,这无疑放松了对这些人的监管,导致这些人有机可乘。

上述套路,其实和很多行业营销套路一样,只不过,老年人上当受骗,是因老年人买了没用的东西,花了大价钱,所以报了案。

年轻人和中年人的上当受骗,却少有人提及。

很多时候,不过是因年轻人和中年人的上当受骗,甚至都不自知,自然也无报案一说。

如果让他们看看自己一年的账单,回头看看自己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多少已经沉眠灰土,就知道,自己,也远非聪明人。

骗子,从来都无处不在,有些明显,有些隐晦而已。

情节严重的,就构成了犯罪;情节轻微了,就成为了一些营销手法。

每个人,都该注意。

价格歧视违法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上当受骗

如果不幸上当受骗,上“法自助”法律文书网,看看合同纠纷起诉书,9.9元起,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还能帮你维权,谁用谁知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anshangmeitousu@homevips.uu.me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1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