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哪一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哪一年
1983年3月22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胡景沄接到一封来自山西老家的信。看到这封信,胡景沄又惊又喜,也有些怀疑。最后,经秘书的提议,他把总行的一号绝密1号档案调了出来,并派人把这份文件带到了山西,找到了写这封信的老人。这封信到底是谁写的,里面说了什么,还有绝密1号档案是什么?一封神秘信件,揭开了33年的谜团这封神秘的信放在了行长的桌子上,里面有一份
1983年3月22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胡景沄接到一封来自山西老家的信。
看到这封信,胡景沄又惊又喜,也有些怀疑。
最后,经秘书的提议,他把总行的一号绝密1号档案调了出来,并派人把这份文件带到了山西,找到了写这封信的老人。
这封信到底是谁写的,里面说了什么,还有绝密1号档案是什么?
一封神秘信件,揭开了33年的谜团
这封神秘的信放在了行长的桌子上,里面有一份《山西日报》,还有一封信。
这封信是一个名为马文蔚的人的亲笔信,他的女儿马眉代笔写的。
马文蔚在信中表示,《山西日报》近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山西历史悠久、书法大师辈出的文章。
在当中写到,冀朝鼎先生不但为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也是一位罕见的书法家。
第二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便是他所写。
马文蔚说得很清楚,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他还说,他知道书写这几个文字的人是谁,以及书写的时间和场合。
末了,他还附上了自己的住址。
这封信里,赫然就是《山西日报》上的马文蔚所说的那一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里的一些人觉得,这是一个恶作剧,不值得信任。
这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的书写者一直是众说纷纭。
我们先说说关于这几个字书写者的争论吧。
这几个汉字不但具有楷书的气韵,更有魏碑的雄浑,以其“汉风魏骨、字韵天成”而被众多书法家誉为当代书法中的一件杰作!
因此,有些书法爱好者希望能找到作者,并欣赏他的其它作品。
只不过,人民币的印制是一项非常秘密的工作,字迹的原作者必须严格保密,他的名字也被封在了绝密1号档案中。
到了后来,三十年的保密期限已经过去,人们也才开始将这个话题公之于众。
那么,票面汉字到底是谁写的?
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字体是南行长亲笔提写的”。
“南行长”正是南汉宸,他是当时的总行行长。
票面设计是他参与设计、审核、最后确定之后提交给中央;
此外,他还酷爱隶书,在中央银行一次会议上,就有这样的记录:“字体采用南行长亲笔字体”。
也有人质疑,因为这张纸上的字迹刚劲有力,而南行长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一个篆书爱好者,怎么可能把魏碑的风格表现出来?
中国人民银行的档案室里,存放着人民币的字体原版档案,但这是国家最高机密文件,不能随便打开。
既然有人质疑“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的题写者,就应该去去向历史求证,但绝密档案里也没有作者的签名,这可如何是好?
几个领导决定按照信中所说的地址,找到这个人,让他把“中国人民银行”这6个字给写出来,如果这六个字和文件上的一模一样,那么就可以确定是他了。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83年5月13日,携“绝密一号”文件到人民银行阳曲县分行会议室。
79岁的马文蔚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看到来人,他一双老迈的眼睛顿时一亮,“你是总行来的同志吧?”
“马老,我们是来看看你的字迹的,你能不能重新再写个遍“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
陈溶用真诚的目光看着马文蔚。
“行,行,行,我这就给你写。”
马老拿着一支毛笔,在一张白色宣纸上写下了那六个大字。
揭开往事,鉴定笔法
陈溶、张作栋两人都是一脸的难以置信。
这字跟人民币上的形状、落款笔锋极其相似。
陈溶大吃一惊,问道:“马老,你真的是人民币书写者?”
马老微微一笑,道:“三十三年了,这几个字的确是我的手笔,但我要多谢的是我的好朋友南汉宸行长,所有的字都是他委托我写的,而且最后都是他亲自选出来的。”
陈溶对南汉宸并不陌生,他是央行的首任行长。
陈溶勾起了好奇心,对马老的过去充满了好奇,马文蔚也不隐瞒,直接说了出来。
马文蔚,1904年12月28日生于山西省阳曲县黄寨村的金寺巷。
马文蔚就读于太原国师学校,后在国师小学任教。
192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为日后从事金融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马文蔚从南京国立大学毕业后,就去了上海,做起了金融方面的工作。
那时,国民党内部有许多派系,贪污问题很大,马文蔚性格高傲,不愿与人勾结,因此被孔祥熙撤掉了职务。
马文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受北平军事委员会的邀请,来到了北京。
马文蔚带着一封推荐信,去见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
那时中国人民银行才刚刚成立,正需要马老那样的人才,所以南汉宸告诉马文蔚:
“你明天就来上班吧。”
马文蔚于1949年6月进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写几个字来看看”
马文蔚在中央银行工作后,勤勤恳恳地将自己对国民政府金融市场的观察与弊端,撰写一份报告,并为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许多有益的意见。
1950年1月,南汉宸接到了中央交给他的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开始研究第二套人民币。
在第一套人民币上,南汉宸邀请董必武先生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
因为人民币的设计和发行属于国家机密,因此不能像国徽、国旗那样面向全国征集。
放到国家的货币上的文字,必须要让识字的人都能认出,因此,字迹不能潦草,必须要庄严肃穆。
从这一点上看,书法大家的书法并不是很贴切。
有一天,他看到马文蔚从外面回来,心中一动。
南汉宸深知魏碑的厚重,庄秀的汉隶都是马文蔚的专长。
就在1950年,南先生特地去故宫借了一只御用毛笔。
下午的时候,他神秘兮兮地把马文蔚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寒暄了几句,南行长开门见山地拿起了毛笔,询问马文蔚要不要试着写点什么。
马文蔚一开始还以为他只是在试试笔,就随口问了句:“写什么呢?”
马行长道:“就写咱们银行几个字吧。”
马文蔚依着南行长的吩咐,一连写了十九个字,好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
然后,他挑选了一幅比较好的作品,和其他人墨迹进行对比,最后,他选择了马文蔚的墨宝。
最终,中央银行把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图发给了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领导,经过审核、确认、修改、上报后,从此马文蔚所写的文字就出现在第二套人民币上了。
也就是这样,马文蔚先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无意间写下了这些汉字,成了人民币上的文字。
人民币的设计流程是有严格的保密规则的。
马文蔚知道南汉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着切磋的名义,让他写下这些字样的用意。
他将这个秘密藏在心里,三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误报”风波揭起尘封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书法很流行。
很多书法爱好者对于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威严、沉稳的汉字感兴趣,人们纷纷猜测是谁写的。
当时有一篇小文,说这六个大字是冀朝鼎所写,也有人说,这六个大字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写的,南汉宸的书法也很好。
马文蔚见状,坦然一笑,把三十多年前南汉宸要他写字的事告诉了女儿马眉。
女儿一听,再三劝说父亲要对历史负责,极力要求父亲向中国央行的总行澄清此事。
总行接到这封信后,只过了半个多月,就派陈溶同志、高级工艺美术家张作栋到阳曲县去,拿着"绝密一号"总行的文件进行了调查和技术鉴定。
确定了其中有几组墨迹与马先生的字迹一模一样,虽然没有落款,但可以断定是马先生写的。
198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特发公函说:“马文蔚先生是一位老学者,曾在南汉宸行长的指示下,为人民币题写'中国人民银行'等字。
此函一出,举国震动,"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的谜团终于揭开,马文蔚的名字也被牢牢地和国币联系在了一起。
1956年,国务院首次颁布汉字简化表。
1980第四套人民币筹备发行时,中央银行决定将中国人民银行的繁体“国”和“银”改为简化字。
因此,向阳曲县马文蔚发出一封信,邀请马老改写“国”、“银”。
不过,马文蔚已经八十多岁了,而且还患有哮喘,握笔已不稳,未能再写这两个简体汉字。
最终,北京印钞厂的专家在临摹马文蔚的书法作品时,将“国”、“银”两个简化字临摹了出来。
这里要注意的是,目前使用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字的“口”与“银”字的“艮”,仍然是用的马文蔚的原迹。
只有“国”字的“玉”和“银”字的“金”,是由印钞厂的专家们仿写的。
1986年,人民银行联系了马老,得知马文蔚是山西省阳曲县人,曾当过老师,后先后在解放区中央造币厂、中央信任局工作。
建国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经济处工作。
1958年调入陕西省分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确定了人民币书写历史之后,给84岁高龄的马老先生补上了稿酬,并专门拨款修缮了房子,让他安度晚年。
结语
凌云风骨垂青史,国币翰墨传环宇。
马文蔚那雄浑劲健的墨迹已经陪伴了中国人民60多年,在“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下,他的“手迹”也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删除)
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喜欢文章就请点赞关注,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观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2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