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光,天风证券赵晓光另类打法研究所转型“正向研究”_打造高端专家智库
本报记者崔文静夏欣北京报道在包括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在内的诸多研究所相关排名中,近年来,天风证券大多保持在前五之列。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其佣金规模和市占率也在逐步抬升,根据天风证券测算,剔除代销收入以后,其研究所2022年佣金规模预计整体排名行业前三,并进入多家头部客户第一名。在2016年
本报记者 崔文静 夏欣 北京报道
在包括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在内的诸多研究所相关排名中,近年来,天风证券大多保持在前五之列。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其佣金规模和市占率也在逐步抬升,根据天风证券测算,剔除代销收入以后,其研究所2022年佣金规模预计整体排名行业前三,并进入多家头部客户第一名。
在2016年时,天风证券研究团队仅有十余人,在研究领域名不见经传。仅仅6年时间,作为中小券商的天风证券,是如何使其研究所脱颖而出?《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解读天风证券研究所特色化发展背后的奥秘。
深耕细分领域,求精不求全
《中国经营报》:你是如何用6年时间让天风证券研究所跻身行业前列的?
赵晓光:我2016年加入天风证券研究所时,研究所只有十余人,尚未对外展业。我到研究所之后,先是招兵买马,将研究所队伍扩大到七八十人。
研究所的搭建,最为关键的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我们挖掘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分析师和销售。在网罗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同步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如今当年的第一批新生力量已经成长起来,多人出任行业首席。
基于过去的经验积累,我们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研究打法和服务打法,这也为天风证券研究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年研究所竞争程度远不及现在。一方面,重视研究所的券商相对不多,人才相对好挖;另一方面,彼时整个行业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都远不及现在,对于新研究所来说有很多可以差异化突破的地方,迎头赶上头部研究所的难度比现在小。
《中国经营报》:彼时研究所竞争激烈程度不及现在,如今尚无名气的研究所要想脱颖而出,还存在机会吗,如何突围?
赵晓光:如今,券商研究所竞争十分激烈、排名也相对稳定,打造研究所的最佳风口期已经过去了。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尚未打造出特色的券商研究所没有成为行业黑马的机会,而是在打法上需要更为巧妙和专业。
首先,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要指望一两年就能把研究所发展好,而要制定三年、五年、十年规划,追求长期出成绩而非短期见效果。
其次,聚焦差异化细分业务领域而非全面铺开。这种差异化可以从三个维度着手:第一,与自家券商的优势领域相结合,比如,如果所在券商在军工领域具有相对优势,那么研究所可以从军工出发,与券商其他业务条线相配合,把军工研究做到行业最优;第二,聚焦未来会有变化的行业,尤其是现在相对冷门、研究较少,但未来可能成为风口的行业;第三,聚焦目前有一定热度,但研究方法相对不成熟的行业。
最后,站在客户角度做有深度的针对性研究。找到现在市场环境下的精准价值定位,苦练内功,从少许行业入手做细做精,以高质量研报和周到服务来打造品牌,形成客户口碑。
2.0转型,打造高端专家智库
《中国经营报》:天风证券研究所2.0转型的重点是什么?
赵晓光:2020年,天风证券研究所完成了第一次人员迭代,一批内部培养的年轻中生代成长起来,出任行业首席等带领团队进行深度研究。在人员迭代完成的基础上,我们于2021年开启2.0转型,与研究所搭建之初相似,2.0转型也是从个别行业开始的,智能汽车和信创是我们打造的重点,目前已经搭建起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研究所转型已经完成从0到1的过程,未来3~5年可能会实现从1到10的发展。
我们对2.0转型的定位是打造科学化、生态化、立体化的“四位一体”研究之路。具体而言,一是对政策的体系化、逻辑化的跟踪,分析各项影响政策因素的变量,再把政策研究融入到宏观、中观、产业和企业价值观判断。二是以供需关系对待价格波动。券商分析师应该把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作为从业价值核心,做好均值回归,在产业处于价格低谷的时候挖掘产业价值,平抑市场价格波动,而不是一窝蜂“追涨”,造成市场价格波动。三是升级专家体系。通过引入高质量高水平的专家智库,按照华尔街的做法,从产业角度对高端专家智库进行系统化访谈和调研问卷,形成对产业趋势和产业逻辑的判断,把专家服务变成数据和产品。四是变逆向研究为正向研究,对一个产业链上下游无死角的跟踪,由点到面,形成一个正向的系统化的研究结果。
其中,以专家为本又是“四位一体”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打造高端专家智库——区别于普通专家智库,打造一个真正汇集一流专家的、能够为客户及时匹配顶级专家资源的高端专家智库。
《中国经营报》:打造高端专家智库,你们是如何汇聚一流专家资源并使其与你们合作的?
赵晓光:要想建立有效的高端专家资源,首先要想清楚专家最需要的是什么,并满足其需求。对于高端专家来说,咨询费当然是必要的,但往往不是第一位的,人脉资源通常更为重要。决定专家要不要参加一个活动的关键,是能否通过参加活动认识更多高水平专家、拓展人脉圈。
我们把帮助专家拓展人脉圈与建立自己的高端专业智库结合起来。以汽车芯片领域高端专家智库为例,我们数月来每周举办一场专家沙龙,每场沙龙都会邀请二三十位汽车领域专家互动交流,目前已经沉淀了约800位专家。通过沙龙,专家可以认识更多专家,我们的分析师也能更好地判断专家水准,从而挑选出符合专家智库要求的高端专家并寻找机会与其建立深度合作。
除主动寻找专家以外,我们也通过与优秀组织和团队合作的方式扩展专家资源。比如,我们为了打造芯片领域的高端专家智库,与该领域专业度首屈一指的芯片超人建立了合作,借助专业组织和团队的力量一起合作共赢。
《中国经营报》:除高端专家智库以外,天风证券也在推进正向研究转型,怎样理解正向研究?
赵晓光:正向研究是针对现在券商研究所普遍采用的逆向研究而言。逆向研究,研究的是研究对象本身;正向研究,是对研究对象所在行业进行全面分析。
相较于逆向研究,正向研究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包括分析师的时间投入,也包括研究所的资金支撑。但正向研究的好处在于,待研究达到一定临界点之后,可以实现指数化收获。
以汽车行业为例,其有三四十个子行业。如果做某一子行业针对零部件的研究。逆向研究时,只需要找相应采购进行咨询即可。但如果是做正向研究,则需要对这一零部件所涉子行业的诸多方面全部梳理一遍,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可能要比逆向研究多出数倍,短期来看,不及逆向研究效率高。但如果日后再做该子行业其他细分方向的研究,则只需要在上次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细化,所花成本大为缩减。
目前,天风证券研究所约有三分之一的分析师已经转向正向研究,B端业务基本建立起较为清晰的正向研究体系,消费品等部分C端领域还在摸索正向研究方法中。
避免扎堆看多,关注“冷”板块
《中国经营报》:当某板块火起来之后,分析师扎堆发布看多研报,此后板块股价大幅下跌,这也是券商研报被诟病不专业的原因之一。如何看待研报扎堆看多现象,你们有无针对性措施?
赵晓光:研报扎堆看多现象的确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两方面:一是追涨杀跌的人性使然;二是分析师专业度不够,误判股价未来走势。
为了避免分析师发布踩在高点的扎堆研报,我们对分析师有一些规范性要求:第一,杜绝口号式研报和拍脑袋式研报,要求所有研报必须论据、论证充分,经得起推敲;第二,由于股价往往均值回归,不建议分析师撰写高价板块的看多研报,若要撰写,审核会格外严格;第三,建议分析师重点关注股价处于相对低位、相对冷门、但有较大上升空间的板块,赶在股价上升之前发布深度研报,以帮助投资者提前布局,买在股价低位。
此外,我们正在推进的正向研究转型,亦有助于提高分析师对行业的整体掌握度和研究专业度,从而降低其在股价高点发布看多研报的可能性。
《中国经营报》:如何让研报更有专业价值?让买方和投资者更信赖?
赵晓光:让研报更有价值,需要个人的长期积淀、借助专家的力量、平台的体系化赋能。
一方面,分析师需要长期深耕于某一行业,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积累行业资源。只有具备一定积淀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报。一般来说,一位分析师需要在某一行业积淀3~5年,方能相对成熟,具备出具深度、高价值研报的能力。
另一方面,当分析师具备出具深度研报能力时,还要拥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如果对信息本身的判断出现错误,研报价值则无从谈起。而要对信息做出正确判断,需要从多维度出发:第一,在判断好信息来源准确性的前提下,对信息所处行业的上中下游进行充分调研,掌握充足相关信息;第二,通过研究所的专家智库等找到该领域的多位优质专家并向其请教,专家往往在相应领域深耕二三十年,对问题的认知通常远高于分析师,借助专家的力量至关重要;第三,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借助平台的系统化研判体系进行综合判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3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