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机什么算,算力机器终非人︱无限杂思
ChatGPT引起的社会反应,无非一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感叹句是“机器竟然能做到这样!”疑问句是“哪些人将被它替代?”这两个句子已是近代以来人们面对技术发展的一般反应模式。机器如同宗教,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自己创造进而去膜拜;两者的差异之处则是,一个作为解释世界
ChatGPT引起的社会反应,无非一个感叹句,一个疑问句。感叹句是“机器竟然能做到这样!”疑问句是“哪些人将被它替代?”这两个句子已是近代以来人们面对技术发展的一般反应模式。
机器如同宗教,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自己创造进而去膜拜;两者的差异之处则是,一个作为解释世界的系统,一个作为改变世界的系统。解释令人心安,改变则往往使人心不安。
一切机器,作为工具都具有“人不能及”的能力,这一点,哪怕在陶器时代都是如此,一个转动的轮子对陶器器形的美化和制陶速度的提高,都是人的手达不到的。在机电动力替代人畜动力之后,人与机器的地位就逆转了,“存乎一心,运之于手”的活劳动,变成了机器体系对人提出要求,从此,“哪些人将被替代”的问题就出现了。
机电驱动的机器,在力量之巨大上超过了人,从而节省也就是替代了人力;在力量之精微上也降低了人类经验的地位,形成了对人的替代,就是由机器运作替代机体劳作。现代工厂里面虽然也有人,但人变成了“机器体系的有意识的肢体”,表面来说,是人在操作机器,实际上是机器对人提出了操作要求,符合机器运转要求的人,才能站在它的身边。机器可以淘汰不符合它需要的人,而人不可能淘汰机器,机器只会被更新的机器淘汰。
机器对人的替代史,因为经济规模的扩大、社会转变的持续,其中包括激烈的市场转移、社会运动、政治革命乃至世界战争,而被系统性地消化、吸收,其影响的微观层面就是世界上不同地区差异很大的生产生活形态,宏观层面就是所谓的现代世界秩序。
其实,机器还帮助人到达了过去无法到达的地方,如深海、太空和身体的内部;显现了人无从觉察的世界,如宇宙景观、原子结构;合成了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只是,这些原本就不在“人的能力”之内的创造,仅仅引起感叹,而不会引起“谁被替代”的疑问而已。
所谓人工智能引起社会震动,可以从“逻辑机器”也就是作为机电装置的“计算机”出现算起,因为它被认为进入了大脑机能的领域,才显得更加令人憧憬或不安。不过,人脑不只是一架逻辑机器。迄今为止,机器还没有进入到人性领域、心理领域、情感领域、“自我”领域。即使在逻辑领域,机器也处在统计分析阶段,尚未形成概念生成能力、突发变异能力,对人的替代,仍然可以说是有限的。
目前来说,包括ChatGPT在内的人工智能,只是“效率机器”,还不是“创造机器”。作为“效率机器”,它必然可以在增进效率方面替代一部分人。这类机器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曾经被视为“高级劳动”的脑力活动,有哪些不过是知识性、熟练性、重复性劳动,而并不涉及太复杂的劳动过程。
机器在“力”的水平上替代人,正从动力机器替代体力劳动,发展到算力机器替代智力劳动的阶段。ChatGPT之类应用,可以提升劳动替代层级。机器首先替代过“出大力,流大汗”的劳动,替代过庖丁解牛、卖油翁、核舟记之类的精细劳动,替代过打算盘之类的运算劳动,接着也可能替代简单的程序性咨询、知识性授习、简单化写作、梳理性整合等智力劳动。这都可以算是机器带来的“时间集约”。至于普通人都拥有的智能层面,机器还未真正进入,而且人还有更复杂的世界,如情感、心灵、精神、信仰等等。
劳动替代,只是一个职业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面对社会体制是否接纳机器的问题,这是更复杂的事情。我们生而为人,因此而被作为人来对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包括社会关系和法律地位。但我们准备接受一台机器,无论它是机电装置、逻辑机器还是类似复制人那样的生物机器,有权上学、有权婚姻、有权选举、有权享受福利和继承遗产吗?
人是时间的生物,主要不是因为他能够把时间用来工作,而在于他自身能够体会、觉察和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度过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是生命全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身的历史,他作为一个时间主体被认为具有“人格”,从而被自我照耀,被社会认可、接受和保障。目前,我们对技术还不会同样对待,哪怕这个技术比ChatGPT再先进一千倍,哪怕它能变成栩栩如生的“人形”站立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没有准备它与我们平起平坐。
(作者: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3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