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老婆和子女现在在哪个国家,许家印老婆杨慧英跑路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受器重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为国捐躯、葬身疆场,毛主席内心中深沉的苦痛可想而知。此时,毛泽东的身边仅剩毛岸青、李敏和李讷三个孩子。毛主席与毛岸英多病的孩子小女儿李讷是毛泽东的第十个孩子。1940年8月3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受器重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为国捐躯、葬身疆场,毛主席内心中深沉的苦痛可想而知。
多病的孩子
小女儿李讷是毛泽东的第十个孩子。1940年8月3日,她在延安杨家岭窑洞里呱呱坠地。那一年,毛泽东47岁。
李讷的名字出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对子女“说话谨慎、做事敏捷”的期望尽数倾注在了这个名字当中。
在毛泽东前半生的戎马岁月中,他不得不为了革命放弃与妻儿温存的时光。当时,家庭温暖于他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蜜糖。身为幺女的李讷是唯一一个在毛泽东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
李讷6岁的那一年,蒋介石突然调兵围攻陕甘宁边区,延安的形势严峻了起来。
在敌机轰炸和地面隆隆的炮声中,毛泽东带着李讷完成了中央机关最后的撤离。
白天,李讷就坐在父亲的怀里,一起在汽车上颠簸;夜晚,李讷时常就趴在骑着马赶路的父亲的背上睡着了……
就是在这样一路崎岖颠簸中,李讷和毛泽东撤离了延安。
不久,中共中央做出了转战陕北的决定,战争一触即发。毛泽东不得不把小小的李讷送到黄河东的山西兴县,由组织上派的一位叫李若的阿姨照料她的生活。
战争期间事务繁忙,即便这样,毛泽东仍会在百忙中抽空问询女儿的情况。
他在给邓颖超和康克清的电报中说到:“李若任保姆及管理李讷的办法很好。”那颗打拼江山的心分出小小的一丝家愁,飘飘摇摇,另一头系着的,是让人牵挂的小女儿。
毛泽东在当时与毛岸英的家书中也提醒到:“你给李讷写信没有?她和我们的距离已很近,时常有她的画寄来,身体好。”
一封封家书横跨大江南北,字里行间寄托着毛泽东对家人的挂念,对儿女安康成长的欣慰。
在这残酷的战争中,这些交流为毛泽东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与精神上短暂的放松。
就这样分离了大半年后,李讷终于与父亲毛泽东在黄河边的南河底村重聚了。
大老远的,毛泽东就看见了向他飞奔而来的、迷路小鸟似的李讷,他张开双臂大声喊道:“大娃娃!我的大娃娃!好娃娃!爸爸可想坏你了!”
父女俩亲亲热热地抱成一团,“大娃娃”在毛泽东的脸上蹭蹭,然后又亲亲,像迷路的小鸟终于找到了家,久久不愿分离。
1947年10月,李讷七岁了。由于在战争环境中居无定所、生活艰苦,李讷和许多的干部子女一样,还并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只有毛泽东和保育员教她读书认字。
进京后,李讷插班去了万寿路育英小学读四年级,一星期只回家一次。
在元旦前后,自幼体质不好的李讷又病了一场,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给女儿:
“小李娃:你病了,我很想念你。你好好养病,早日好了,大家欢喜。下大雪了,你看见了吗?”
这封在繁忙之中的书信,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心与呵护表现地淋漓尽致,也足以看出李讷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不轻。
1958年,18岁的李讷突发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而李讷小时候打针的针头一直断在体内,也还没有取出来。因此,经过研究,院方决定两个手术同时进行。
平日里照顾李讷的母亲正远在广州,毛泽东便亲自联系医院方面。
虽然阑尾手术很成功,但由于断针头在体内已有年头、难以寻找,院长只能在无菌室外一边照X光一边进行手术。
于是,李讷的手术伤口不可避免地感染了,高烧不断。
2月2日,习惯在夜晚工作的毛泽东又是通宵未眠,在第二天中午十二点终于打算休息。临睡觉前,因为一直挂念着小女儿李讷的病情,复又起身,披衣坐在书案前写了一封家书。
他无法像普通父亲那样,在女儿手术时守在病房外,在女儿被推出手术室时握着她的双手看望,只能用点点滴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忧心以及对女儿的鼓励:
收到信件后,李讷深受鼓舞,她总是把父亲的信拿出来翻看。
病痛是贯穿李讷一生的磨难,但福祸相依,疾病让她和父亲的有着牵绊,较其他人都更为亲密。
第二年,身体康复的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也就是在同年夏天,姐姐李敏与孔令华在中南海的家中举行了婚礼。
情窦初开
这场婚礼由毛泽东亲自拟订参加名单,并出资400元钱在丰泽园颐年堂摆了三桌酒席。
喜宴上,毛泽东频频举杯,为大女儿的婚事高兴着。看着李敏夫妻恩爱的样子,毛泽东一转念,又愁起来了。
虽然大女儿李讷已经成家了,但小女儿李讷的婚事却还遥遥无期呐!
当时,李讷和母亲在庐山避暑,并未参加婚礼。年芳二十的李讷心里还是很羡慕姐姐觅得良人、举案齐眉的,也祝福着姐姐拥有和谐的婚后生活。
李讷文静秀美、学识过人,若是放在普通人家,定是有大把好儿郎追求。但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因着这一特殊身份,李讷的情路并不是很顺利。
在北大读书时,李讷对一位男同学默默地产生了好感。情窦初开的李讷眼中,那位男生一表人才,有朝一日或许能成为自己的“白马王子”。
然而,李讷的性格冷清、身份特殊,骨子里有些清高气质,这些注定了她不会是主动的那一方。
更何况,李讷在看出“郎有情”的同时也看出了“郎有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女儿并不是自己能高攀的,她的婚事应当是由家里人作主的。
就这样,李讷的初恋无疾而终。
在校期间,李讷没有任何感情经历,她只一心扑在学习上。
转眼间,到了1965年。这一年的夏天,李讷从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做一名普通编辑。
1970年,已经参加工作五年的李讷精神衰弱地厉害,整日神情作络,疲于联络各方关系,也疲于应付母亲的各种要求。
为了能够缓解自己的压力,她决定暂时从繁杂的政治事务中抽出身来。
在毛泽东的建议与批准下,李讷前往江西省进贤县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学习。
爱情来临
李讷想来党校,一方面是为了修养精神,另一方面是参加劳动教育以提高身体素质。
刚来这里时,李讷没有朋友,经常一个人做农活。一位小伙子看她独自一人有些冷清,便上前主动帮忙。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地熟了起来。每次在李讷说完感谢的话后,小伙子脸上腼腆憨厚的笑容都会让她心旌动摇。
经过多方打听,李讷了解到这位小伙子叫徐志明,来自东北,出身贫寒,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
他文化程度不高,但人长得眉清目秀,平日里说话做事很是妥帖。李讷暗暗对他心生好感。
再后来,热情的小徐见李讷郁郁寡欢,便在帮忙干农活之外,时常拉她一起去打球、聊天……他们忆儿时、话未来,聊山海、谈天地。
李讷知道,自己遇到了知己,他们的心在一天天地接近。她一天不看见那双有神的大眼睛,就好像心里缺失了什么。
于是,在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李讷羞涩地开口向他告白:“咱们永远走下去吧!”
小徐听到这句话愣了一下,惊喜之余却又有所顾忌。他皱着眉头,看一眼李讷,又低下头去。
李讷看着他的样子,心中了然,果然又是这样……
沉默许久,小徐开口打破这份尴尬的宁静:“我们是不可能的,我是贫民的儿子,你是领袖的千金,我们之间有永远填不平的鸿沟。”
李讷听到他的拒绝心中沉闷,转念一想却又感到惊喜——他不是不喜欢我!
事实证明,李讷的猜测是对的。
其实,于徐志明而言,李讷怎么会不吸引着他呢?
李讷平日里待人诚实、并无娇纵之气,穿着也十分朴素,完全没有“伟人之女”的任何架子 。
他倾心李讷,只是一时苦于门第观念的束缚。但爱情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在李讷的坚持下,小徐鼓起了勇气开始这段恋情。他们只把对方当做是普通男女,抛去身份的约束与理智,双双坠入爱河。
消息很快传开,干校领导先把小徐“看管”了起来等候发落,紧接着向毛主席报告情况。
李讷见状,立即上书父亲毛泽东,认真严肃地提出“我自愿与小徐结婚”的请求。
前不久,父亲还跟她说过:“你姐姐李敏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你对这事儿是怎么想的。”
当时,李讷和小徐还在暧昧阶段,自然不敢将实情告知。如今,她有信心父亲会同意他们的婚事。
毛泽东听闻此事,了解了一下女儿的男友“小徐”的情况。在看完李讷的书信后,本该高兴小女儿终于有人陪伴的毛主席却只微微叹气。他内心有些遗憾和焦虑,又被李讷的坚定所感动,最终还是批示道:“同意。”
就这样,凭借着自己对爱情的勇敢,李讷成功与小徐携手步入梦想已久的婚姻殿堂。
因着婚礼不在北京,毛主席事务缠身难以亲自前往,便派办公室工作人员路来谦和王松山去江西瑞金,以“娘家人”的身份参加婚礼。
那天,李讷早早从沙洲坝大队赶到干校,看见路、王两人后,连忙欢迎致谢。二人将带着的一封毛主席的亲笔信和一份结婚礼物交给了她,表达了祝福之情。
李讷拆信读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而后,她又拆开了父亲为她准备的“嫁妆”——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众人对此格外惊讶,李讷却毫不意外。她知道父亲的用意,将礼物郑重地抱在怀里——马列主义是要世世代代、家家户户学习传承下去的!
婚礼是在李讷的新房子里举行。两间平房加上一个院子,以及出席仪式的十几个人,就是她的新婚现场。
虽然过程质朴简单,没有满桌佳肴,但有情饮水饱。这对新人用毛泽东从自己稿费中拨出的钱购置了家具,就此建构起了自己的小小爱巢。
本以为就这样和自己的爱人和和美美地过上了幸福日子,然而正式生活之后,李讷发现了她和小徐在思想、志趣、精神、文化上的差异。
他们追求不同,难以同路相伴;他们性格不同,难以忍受对方;他们文化差异太大,难以精神共鸣……
当爱情的热潮在生活的平淡中褪去之后,李讷看见了掩藏其下的真实——不般配、不对等的婚姻让人枯萎凋谢。
李讷在痛苦的婚姻中,突然理解了,为何当初父亲会对他们的婚姻感到无奈与着急。
恰在此时,小徐因工作能力优秀被推荐前往石家庄铁道学院学习,二人就此分居两地。李讷平和地接受了感情黯淡的现实,选择与小徐离婚。
世事难料,李讷在离婚后回到中南海,发现自己已有了身孕。这个消息让刚刚经历感情失意的她精神衰弱更加严重了。
此后,心灰意冷的李讷不愿再谈感情,严词拒绝了所有别有用心的人,表明自己“不愿再做政治角斗场上的祭品”。
直到1972年5月,李讷的儿子出生。
单亲母亲
孩子的到来让李讷精神上有了寄托,她又变得积极乐观了起来,给这个小男孩取名为“李小宇”。
李讷在带着儿子回中南海看望父亲毛泽东时,还神采奕奕地给警卫员们发喜糖,分享迎接新生命的喜悦。
毛泽东看着幺女再次精神振发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可作为李讷的父亲,他还是担心李讷的生活问题:没有家庭的支撑,女儿一个人带孩子支撑得住吗?
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忧虑表达出口,而是深沉含蓄地将担心掩藏在笑容之下。
但与他的担忧恰恰相反,李讷因为孩子的到来,开始拥有了母亲的坚毅。
带着孩子的她像普通的单亲妈妈一样,样样亲自操持。每每她感到疲惫时,看着儿子活泼可爱的面庞又觉得充满了动力。
她经常看着自己的孩子,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二十几年前,父亲毛泽东与自己相处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牙牙学语时,她也会满屋子找父亲,嘴里不停叫着“爸爸”;蹒跚学步时,身边也有一双温暖的大手护在左右;发现趣事时,她也总是跑到父亲面前,向他分享炫耀。
每当她欢快地蹦跳着被警卫员们推进父亲的办公室时,父亲总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将她抱在怀里亲昵逗弄一番。这是李讷一天当中最喜欢的温情时刻,这代表她在父亲心中,是特别的。
李讷望着儿子李小宇稚嫩的面庞,觉得自己应该像父亲那样强大,为小宇撑起一片无忧无虑的天。
父亲在幼时关于“独立自主”的深深教诲已刻入她的骨髓,她没有向父亲叫苦,没有向亲友寻求帮助,没有向组织申请照顾,独自一人将孩子拉扯大。
但是,单亲家庭谈何容易。
最终压垮李讷的不是日子的繁琐和清贫,而是精神上的孤独。母亲的冷漠、丈夫的缺失加上照顾孩子的繁重,让新手妈妈李讷刚刚好转的精神状态没过多久又跨掉了。
那段时间,她几乎生活不能自理,更别说照顾幼小孩子,而更悲伤的是,1976年,父亲毛泽东逝世。
父亲去世犹如当头一棒,敲在了李讷的身心上,她彻底崩溃了。
李讷糟糕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引起了李银桥及妻子韩桂馨的注意。
李银桥曾任毛泽东卫士长,他的妻子韩桂馨曾经是李讷的保育员,教过她读书认字、管她起居饮食,两人对李讷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看到李讷这个样子,他们开始留意着,为李讷再寻一个满意的对象,让她能够从过去中站起来,走出去。
1984年,这个命中注定的人悄然到来了。
找到幸福
这天,时任云南某军区参谋长的王景清来到李银桥家中作客。李银桥夫妇从与王景清的交谈中得知,他已离了婚,子女也已成家且工作稳定。
李银桥望着风采依旧的老战友,觉得他虽然年纪大了点,但却与李讷很般配,便向王景清介绍了李讷,并提议两人见个面。
翌日,二人约在了李讷家中。
因为对彼此的第一印象不错,且经过几个月的相处下来感觉彼此各方面都很适合,李讷决定放开自己的过往,再试一试。
第二年,李讷和王景清在北京举行婚礼。
他们低调地邀请了特别关心他们的几位长辈、领导和朋友,聚在一桌吃了个便饭,众人表示了感谢与庆贺。婚后,李讷和王景清相处地十分和睦,两人共同抚养李讷的独子——李小宇。
王景清从未将这个孩子当作外人看待,一直尽心教育,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每每王景清的子女来北京看望时,李讷也如母亲般接待他们。
李讷在王景清细水长流的陪伴下,终于从精神痛苦中走了出来。她又开始积极地参加工作,直到后来因为身体羸弱支撑不住,便申请在家休息。但她依然每天坚持看报、收看新闻,闲暇时养花、打太极,与王景清一起散步,生活清闲美满。
在采访李讷时,记者看到她的打扮很是惊讶——魁梧略胖的身材,外着一身素色服装,头发绾发成髻子,戴一副黑框眼镜,举止温和有礼,眼里尽是祥和慈爱。
这样的一个人,走在人群里,没有人会想得到她是“伟人之女”。
李讷历经两次婚姻,受尽精神折磨,终在生活中找到了幸福。如今的她,再也无需父亲毛泽东的牵挂了!
对于李讷的亲情和爱情,各位读者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1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