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时代交易平台app,比特时代交易平台提币
曾于里港乐竞唱献礼节目《声生不息》是这两年来规格最高的音综了。一方面节目由《歌手》的洪啸团队打造,湖南卫视在音综这块内娱暂时还没什么对手。另一方面节目的定位很隆重,它是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聚焦大湾区发展的一档综艺,不仅在芒果TV、湖南卫视播出,也在TVB每周日
曾于里
港乐竞唱献礼节目《声生不息》是这两年来规格最高的音综了。一方面节目由《歌手》的洪啸团队打造,湖南卫视在音综这块内娱暂时还没什么对手。另一方面节目的定位很隆重,它是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聚焦大湾区发展的一档综艺,不仅在芒果TV、湖南卫视播出,也在TVB每周日晚上的黄金档播出。
换言之,《声生不息》本质上是一篇命题作文。所以节目中不会出现哪些歌曲、哪些作词人的名字被隐去了,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这个真不是节目组个人意愿所能把控的。
而每每这类竞演音综播出,各大乐评人都会对每个表演进行评分,颇为热闹。不过,本文侧重的倒不是乐理的角度,而是“做综艺”的角度——作为一篇命题作文,《声生不息》完成得如何?
首先来看看命题是否严谨。
节目中所有的提法都叫“港乐”,显然,节目是想以“港乐”指称“香港音乐”,这的确方便内娱非粤语区观众理解。可严格来说,“港乐”≠“香港音乐”。
一般来说,香港人所理解的“港乐”,一个是香港著名的“香港管弦乐团”,它的简称就叫“港乐”。在香港搜索网站里检索“港乐”,最先跳出的也是香港管弦乐团的官网。
“港乐”也可以是“香港流行音乐”的简称。而“香港流行音乐”的别称,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粤语流行歌曲”(Cantopop)或者“广东歌”了。事实上,香港人普遍习惯用“广东歌”来指称粤语歌曲,我们这里很常使用的“粤语歌”,港人也较少使用。
相形之下,“香港音乐”这个称呼包涵的内容才是最广的,指涉产生于香港的所有音乐,既包括粤语流行歌曲、国语流行歌曲(普通话歌曲),也包括传统的粤曲、粤剧,还包括香港的管弦乐、声乐等。第一期节目有歌手演唱了一首完全是普通话的《抱一抱》,却招致一些观众“怎么唱的不是粤语歌”的批评。但其实,它当然属于香港音乐了,只是并非港人习惯说的“港乐”。
总之,节目将“港乐”等同于“香港音乐”,虽然听起来是挺省事的,可较真起来并不严谨,也的确会给观众造成误导。节目有必要在开篇给观众解说一下,声明自己是“重新定义”。
《声生不息》在这类细节上的确很有些“粗心”。譬如第二期里介绍了香港的四大颁奖典礼,“年度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应为“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叱咤风云流行榜”,应为“叱咤乐坛流行榜”……四个有两个没写准确,很不应该。顺便一提,“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后来才易名为“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接着来看扣题,这一点《声生不息》可以拿高分。
先导片里说得非常清楚,香港音乐与内地“文脉赓续,血脉相融”。先导片里简略地为观众科普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其中1970、1980年代是香港流行音乐的分水岭,真正改变粤语歌曲歌词格局的是三大填词人,黄霑、郑国江、卢国沾。
先导片里侧重提到了他们,他们的歌词各有特色,但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家国情怀”。香港流行音乐自诞生起,就有很鲜明的国族认同和地缘情感,内地与香港不仅地脉相连,也血脉相连、命脉相连。像卢国沾《念故乡》(1975)、《万里长城永不倒》(1982)、《大号是中华》(1982),黄霑的《我的中国心》(1982)、《长城长江万里长》(1985)、《中国梦》(1985);郑国江的《万里长城》(1980)、《长城》(1989)等等,都心系中华、情深义重,一度广为传唱。
《声生不息》要接续的是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的“家国情怀”传统——它是真实存在的,但过去一段时间被有意无意遮蔽了。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时间节点,将其重新彰显,自然意义重大。节目的先导片紧紧扣题,而在之后的选曲中也并未局限在这一题材,在“献礼”与“流行”之间还是很认真地做了平衡。
再者来看的就是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节目的模式是:来自香港和内地的16位歌手或组合,分为男女两队,通过6场主题竞演的对抗,改编演唱香港音乐里的传世金曲,完成香港音乐的新时代表达。8位男歌手是:林子祥、李克勤、李健、林晓峰、毛不易、曾比特、马赛克乐队、魔动闪霸;8位女歌手是:叶蒨文、杨千嬅、李玟、周笔畅、刘惜君、单依纯、炎明熹、安崎。
香港歌手的选择,总体上新鲜度不高。林子祥、李克勤、杨千嬅、李玟等这几个代表香港流行音乐的歌手,此前经常在内地的综艺节目里出没。当然也要看到,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在长沙录制,一来就得长时间隔离),选人的难度的确增加了。
赛制的PK并不是节目的重点,但又要有对抗性的东西制造一些冲突,所以节目中男女两队对抗的形式(之后据说会有飞行嘉宾),既简约、不流于噱头,亦有一定的看点,也可以给个不错的分数。
前文已经提到了,节目在歌曲的选择上会有一些限制。但以香港流行音乐庞大的曲库,节目组的选择空间并不小。可两期看下来,歌曲的选择还是过于保守,过于怀旧,仿佛节目的目标观众就只有60后、70后和80后。
节目中那些引发广泛共鸣的歌曲,主要是发行在1980、1990年代。毛不易演唱的《遥远的她》(原唱张学友)发行于1985年,叶蒨文《祝福》、Beyond的《大地》发行于1988年,王菲的《执迷不悟》《爱与痛的边缘》分别发行于1993、1994年……这些歌曲的旋律一起来,60后-80后喜欢广东歌的观众,基本就可以来个大合唱了。
第二期以《港乐与我的“愉快少年事”》为主题,选歌上只供特定人群“怀旧”的色彩就更浓烈了。《情人》《勇》《单车》《来生缘》《花火》《我要你的爱》等歌,完全就是冲着80后的青春来的。
追溯起来,广东歌1980年代有许冠杰、林子祥、“三王一后”(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和梅艳芳);1990年代有叶蒨文、林忆莲、王菲以及无人不知的“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千禧年前后,也有陈慧琳、郑秀文、Twins、杨千嬅等天后;虽然2005年以后,广东歌已经很低谷了,但陈奕迅、古巨基、容祖儿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热爱广东歌的90后、00后也没少听侧田、陈柏宇、方大同、小肥、卫兰、王菀之、泳儿、邓紫棋、谢安琪等人的歌曲吧。
《声生不息》目前的选曲,主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歌,千禧年之后广东歌数量很少。节目中离当下最近的广东歌《蜚蜚》已是10年前的了。选歌视野略显狭窄,与90后、00后观众的听歌选择有所脱节。
歌手与歌曲的选择过于“旧”、不够“新”,带来的另一个局限是,对“声生不息”中“不息”的传承主题,体现得不够有力;亦没有搭建起内地的年轻人与当下的香港乐坛的关系。就比如,大多数非粤语区的民众,完全就不知道当前香港最火的歌手是谁,最流行的广东歌又是哪一些。
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是,《声生不息》在TVB首播当晚,香港另一家电视台ViuTV同时段播出了《Chill Club推介榜年度推介21/22》。《Chill Club》是ViuTV每周播出的音乐推介节目,每星期会有十首歌曲登上此流行榜,它们代表了香港乐坛此刻的流行趋势;从去年开始,就有了年度推介榜颁奖典礼。笔者特意去查了下年度男歌手和年度女歌手的名单,年度男歌手(金:卢瀚霆,银:姜涛,铜:林家谦),年度女歌手(金:郑欣宜,银:Serrini,铜:陈蕾)。是不是大部分名字觉得很陌生?但这些歌手才是当下香港乐坛最Hit的。
所以,“隔膜”才是当前内地与香港乐坛的关键特征。《声生不息》既然是内地与香港音乐的交流平台,那么它更大的使命就是要打破这一隔膜,让两地的年轻人实现交流、两地的音乐继续交流,而不只是一群过来人在那边“怀旧”。
《声生不息》选人上最成功的,是来了炎明熹和曾比特这两个新人歌手。炎明熹去年从TVB的选秀节目《声梦传奇》出道;曾比特2019年从ViuTV的选秀节目《全民造星II》出道。如果不是参加了《声生不息》,内地观众对他们知之甚少——这也是隔膜的反映。所幸经由节目,我们知道了他们,他们也的确让我们惊喜连连。节目应该多让香港实力派新人亮相。
既然要体现出“不息”,选曲上还是应该有一些香港乐坛正流行的歌,让当下的内地观众知道香港正流行什么,试着去搭建起交流的桥梁,让内地听众对香港音乐的印象不只是那些经典的粤语金曲,也有一些大热的粤语新曲。
当然,这一切对节目来说或许也是“苛求”了,这是一道太难的附加题。可如果《声生不息》都无法做到,这层隔膜何时才能打破呢?
| 澎湃好物
幼时,妈妈就像个万能侠客,是超级英雄:
给我们做拿手的饭菜,给我们穿温暖的衣服,会给我们喜欢的玩具。无所不能,照顾、唠叨、为我们操心,无论斗转星移,都不离不弃。
从来都是妈妈为我们付出,今天换我们来宠爱你,用爱填满每时每刻,呵护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期高级编辑 周玉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nshangmei.com/1941.html